马东学过相声吗「曾被父亲说不是学相声的料多年后奇葩马东终成父亲最大的骄傲」

首页 » 影视问答 » 正文

《奇葩说》第六季开杠了,节目一开始就全场高能,开播不到一周,热搜频繁被奇葩们占据。和场上唇枪舌战的队员相比,那个坐在台上笑里藏刀的马东,光环好像弱了许多。但身为节目创始人的马东,不仅将这些奇葩从天南海北聚在了一起,还时不时在辩论场中戏谑一下选手,看似无心实则次次戳心,有意无意的激发辩手的潜能。这个笑里藏刀的胖大叔,其实才是那个赛场上的控场人。

于是好奇,是什么样环境培养出马东这样的性格,明明在聚光灯下却一次次将焦点推给别人,明明很博学,却每次都以搞笑的方式让观众以为他就是来调节气氛的。翻遍了马东接受过采访的资料,发现这和他的父亲:马季先生的教育方式有关。

马东出生于1968年12月25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出生前,父亲马季已经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被下放到黑龙江的一个农场劳动。1971年马季回到北京,3岁的马东看着陌生的父亲喊了句“叔叔~”,马季的眼泪“唰~”的就下来了。回到北京的马季开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相声创作中,忙碌的工作让他对马东无暇顾及,那段时间的马东顽皮的如个猴子。童年的马东虽然是相声大师的儿子,却和相声没有半点关系。因为马季会把儿子撵到房间里,让他去写作业,不许儿子听他们谈论相声。

在《奇葩说》中马东曾爆料,小时候有次放学回家,被几个高年级的学生拦住说:“来,给我们说段相声,说了就让你走!”,但马东低着头说不会,相声大师的儿子竟然不会说相声,这差点让这几个学生笑掉大牙。马东说,“那段时间我很排斥‘马季的儿子’这5个字”。也是从那次以后,马东悄悄找来了父亲收藏的相声集,花了几个月记了上百个段子。有次碰到父亲考验徒弟,说着说着,有个段子里一个包袱漏掉了,马东在房间里脱口而出就给补上了,大家都很惊讶。马东也以为父亲会表扬他,可是父亲连看他一眼都没看。

正是这样的父子相处模式,让儿时的马东多少有些叛逆。以至于长大后,这种影响还在继续,这也就为他在2012年事业巅峰之际离开央视埋下了伏笔。

他曾说:“我的人生好多次归零,26岁从澳洲回到中国,归零;从湖南台回到北京,归零;2004年我开始做《挑战主持人》制片人,2006年我做大赛,后来不做了,在综艺这块归零;然后离开中央台,我又归零。我喜欢这种感觉,我觉得这么活着才有意义。”

仔细看马东的人生轨迹就会发现,他的每一次归零,其实都是为了重新出发,并且一次做的比一次好。究其原因,这和父亲在马东叛逆时对待他的态度息息相关。

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的高度

对年幼的马东而言,马季绝对算的上一位严父。马东想学相声,父亲跟他说“你死了这条心吧,我一句也不会教你,你不是这块材料!”,马东不懂父亲不想让儿子受当年他所受之苦,只是觉得父亲狠心,所以年幼的他对“马季的儿子”一事一直耿耿于怀。

稍大点,父亲慢慢开始让马东自己做选择。为了逃离父母,18岁的他怀揣梦想,漂洋过海去澳大利亚学计算机。出国那天,父亲没留过多的话,只是默默地给他收拾了四个大箱子,超重了30多公斤。

等马东再大些,父亲开始完全尊重他的选择。学成归来,本可以找一份很不错的互联网工作,但马东突然意识到,平平淡淡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于是他选择去电影学院攻读第二学位,父亲知道后,对他说:“你这点像我。我以前在新华书店工作,也算端着铁饭碗,但是我对相声入了迷,说相声时才会有满足感、幸福感。你也应该去为自己的理想做事情。”

有网友说,这对父子的相处模式有点像《西游记》里孙悟空和如来佛祖的关系。3岁之前马东没见过父亲,后来父亲回来忙于工作又无暇顾及马东,这让马东的童年就像在花果山的孙悟空般,没有约束、无忧无虑。等他稍大点想学相声时,父亲的形象出现了,一切开始不一样了。孙悟空不也是这样?无拘无束的生活让他开始目中无人,为了寻求刺激,他跑去挑衅玉皇大帝“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于是大闹天空,没想到引来如来佛祖。

如来佛祖的父亲形象也是在这里第一次出现,面对犯了错的孩子,他说服教育无果后,便搬出了家长权威,用武力镇压,赐你一座五指山好好去反省。那时想学相声,被父亲无情拒绝的马东,像极了被压在山下的孙悟空,空有抱负却被家长权威无情压制。取经初期的悟空像极了儿时叛逆的马东,马东想学相声所以去偷学段子;悟空想回花果山所以总在伺机而逃。好在通过引导,他们最终都走上了正确的路。

回过头来再看马东那些带点叛逆的归零行为,背后正是来自于年幼时父亲的包容。他知道,不管怎样父母一定是他坚实的后盾,这是一次次敢于归零勇气所在。

孩子敢于打破常规,源自在“叛逆期”父母的心态

在心理学上,孩子一般会经历两个叛逆期分别是:3岁左右和11、12岁左右。而这两个时期,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会对孩子一生的性格带来直接影响。

比如3岁左右的逆反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开始有了我的概念,于是他们会把“我不要……”“我要……”挂在嘴边。但这时父母往往会陷入焦虑中,因为孩子一下子开始不听话了,不管你说什么,他都要反着来。以前那个说东不往西的乖宝宝。突然不见了,于是家长抑郁了。

但在积极心理学来看,孩子三岁左右出现各种不听话的行为纯属正常,这说明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边界感,他们开始区分我的、你的、他的。同时这还说明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拒绝别人。如果这段时间,家长一直打压孩子,则会让孩子出现逃避(偷东西)、退行(咬手指、扣指甲)、甚至武力反抗等行为。

再来说说,11、12岁左右的叛逆期,这个时期的叛逆其实是孩子内心世界急剧膨胀,导致他们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能够获取各类知识,这会让他们的自信心急剧增加,加之年纪偏小,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有限,导致内心膨胀和外在自我不匹配。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时常觉得老子天下第一,谁要反对他们说的话,就是跟他们故意过不去。

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不懂得顺势而为,还采用对待小孩子的方法,一味的进行打压。这会对孩子青春期叛逆埋下伏笔,严重点可能父子反目成仇。在积极心理学来看,孩子内心极度膨胀,其实是在学怎样与外界处理自身关系。他们必须有这么一个过程,才能更准确的把握自己在这个社会所在的位置。所以家长在叛逆时期,正确的做法不是打压或放纵,而是积极引导。

那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引导孩子平稳度过叛逆期呢?

▼首先,家长需要转变思路,所谓的叛逆期,其实就是孩子快速发展期。

《向西游记学育儿》的作者韦志中老师曾说,“给孩子的两个发展时期起名为“叛逆期”的人,一定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作怪,他们拿出父母权威那一套,认为孩子不听自己的就是叛逆,其实从积极心理学来看,那不过就是孩子成长的两个必经阶段。为什么要叫“叛逆期”,而不叫“机遇期”呢?”

深以为然,不管孩子3岁,亦或是11、12岁,这都是孩子独立人格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前者独立人格刚刚开始形成,后者孩子的独立人格开始和周围对抗、寻求平衡。只有父母改变自己的思想,坚信这个时期不过是成长路上两个正常的人生阶段,放平心态才能改变面对孩子的态度。

马东曾说“我父亲希望我是一个普通人 ”,哪怕是在他最叛逆的那几年,父亲也没和他反目,这种平和的态度让马东终身受益。

▼其次,孩子处于叛逆期,引导要有收有放

当孩子经历叛逆期时,家长不能一味的打压,由于叛逆期孩子的各项人格都在逐步健全,过分的打压不仅不会让孩子顺从父母,反而可能招来抗压反弹,导致一场“大闹天宫”。

身为父母能做的是,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在进行引导。叛逆期最大的特点是会变得很轴,脾气说上来就上来,这时候千万不能摆出家长权威那一套,而是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如果双方都很激动,可以先冷处理,离开现场,等双方都冷静下来了,问问孩子当时的想法,“是妈妈刚才那就话,让你不舒服了吗?”,再和孩子一起就事论事的讨论。

▼最后,孩子成长路上,家长角色要做到“三位一体”

所谓的“三位一体”实际是指,家长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要:时而在前引领,时而在左右陪伴,时而在后面跟随。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陪伴策略。

孩子很小时没有自我意识,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在前引领,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告诉孩子什么是原则,什么是底线;慢慢地,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选择,这时候家长就需要退一步,陪伴孩子左右,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自己做选择,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后来,孩子逐渐长大,家长就需要再退一步,退到孩子身后,让孩子承担起自己该有的责任,必要时给孩子建议,但要自知父母的建议已经不能左右孩子的思维了,孩子的生活需要他自己去面对。这就是真正的“三位一体”式陪伴。

就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最初需要用紧箍咒督促他才会去打妖怪,到中期已经能主动去找妖怪了,这其实就类似于孩子心智成熟的一个过程。

马东曾说,“父亲的一生没有遗憾,他一生都奉献给了相声,最后戛然而止,虽然带给我们极大的痛苦,但他的一生没留遗憾",没有遗憾,应该是马东对父亲最深的祝福。他给父亲整理自传书稿《一生守候》,在写儿子的那一章里,见到了这样的字句:“马东是我最大的骄傲和自豪!”。这是我所能想到的身为儿子最大的安慰,这对父子的相处模式,真的值得身为父母的我们去学习。

马东学过相声吗「曾被父亲说不是学相声的料多年后奇葩马东终成父亲最大的骄傲」

从“马季的儿子”变成“最会赚钱的奇葩”,马东经历了什么?

从“马季的儿子”变成“最会赚钱的奇葩”,马东的人生经历,十分精彩。

身为“星二代”的马东,希望成为相声演员,却遭到父亲阻拦

马季是一个著名的相声演员,作为马季的儿子,马东从小就生活在相声的氛围当中,培养了一副好口才,但由于父亲马季的反对,他最终没有成为相声演员。

还在很小的时候,他就被家人送到国外学习,后来也从事与相声毫不相干的行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个脱口秀节目,他立刻被吸引住了。马东很感兴趣,觉得自己也有这方面的天赋和优势,也可以从事这个行业,所以马东有了转行的想法。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时,他受到了责骂。

尽管他父亲强烈反对,马东坚持要回国转行。但是想得有多好,现实就有多打击。回国之后投身到演艺圈的马东处处碰壁。

马东回国后工作处处碰壁,不放弃的他最终成为央视著名主持人

不满意的工作让马东忧心自己的未来。但在他消沉时,他被邀请去了访谈节目《有话好说》,担任节目主持人。此后,马东开始探索生活中的种种,并研究社会的现象。但有时说实话是不好的。因为节目主题太热,它触及了底线,然后就停止了。马东在现实的压迫下,不断磨炼自己,逐渐走向成熟和稳定。

再后来,为了更好地发展,马东去了中央电视台继续工作。凭借优秀的工作,他从主持人转为制片人,甚至接任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虽然他以前曾遭受过损失,但马东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本来面目。在做采访时,他的话仍然犀利有力,直击痛点。

不安于现状的马东果断告别央视,转战商圈,成为“最会赚钱的奇葩

顺风顺水的马东不安于现状,又想去“折腾”。于是他告别了中央电视台,再次寻找新的可能性。之后,马东制作出了《奇葩说》这个热火的节目,并创办了一家名为互联网公司。而后公司发展迅速,为马东也赚了不少的钱。


马东学过相声吗「曾被父亲说不是学相声的料多年后奇葩马东终成父亲最大的骄傲」

马东:我的父亲马季,在那年离开了我

上图是相声演员马季与怀里的儿子马东。

在相声界,子承父业似乎成了一道风景。但一代相声大师马季却亲手扼杀了儿子马东与相声的缘分,并为之庆幸。

站在不同的时代风口,马季向左,马东向右。

马季先生离开我们15年了。

那是2006年冬天,72岁的马季因为心脏骤停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太爱这门艺术了,我太讨厌这支队伍了。”对于自己的职业,马季先生在世时,这样说道。

这是他的心里话,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他可以克服相声界的一些坏习气,但他担心自己的儿子随波逐流。

在相声界,子承父业似乎成了一道风景。但一代相声大师马季却亲手扼杀了儿子马东与相声的缘分,并为之庆幸。

站在不同的时代风口,马季向左,马东向右。

对于自己滚烫的人生,这对父子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马季与小时候的马东

马季作为相声界承前启后的人物,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坚持写讽刺型相声,即便很多演员后来都放弃了,他仍然坚持。

如果没有讽刺,相声就变得苍白无力。

他一生发表了三百多个相声作品,这在相声界是极为罕见的。

马季是在50年代后期开始走红的,这一方面得益于他的老师侯宝林,另一方面得益于广播说唱团得天独厚的条件,电台经常把相声演员创作的作品,录成节目播出。
年轻时的马季与侯宝林

年轻时马季的产量极高,他的作品经常可以出现在广播里,于是知名度越来越高。

马季当年最红的时候,一上台就是满堂笑声。

“好久没和老朋友见面了……”乍一出场,下面就是掌声。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马季沉浸于相声世界时,相声成了“四旧”,不能再说了。

1967年,马季遇到了后来的夫人于波。那时,大字报满天飞,马季心里也没底,他心想倒不如先把自己最不好的一面摆在对方面前。

两人第一次约会,马季就带于波去广播说唱团的粉楼,看批判他的大字报。

马东后来一直认为父亲这招很高明,是一种“真名士自风流”的浪漫。
年轻时的马季

在嫩江下放的那段时间,马季的主要工作是给连队的人做饭。后来,又被调到河南周口一带。

很多相声演员聚集在一起,大家觉得相声不能再说了,都在计划着自己的未来。唯有马季坚信,一定还有机会再说相声的。

在那期间,马季默默创作了《友谊颂》。有一天,他与朋友们被通知参加‘五一游园会’,整场演出被当时拍新闻的给录了下来。

那是1973年,很多年轻人认为相声就是这时候开始的。

后来马季在获得相声终身成就奖的感言里说:“我在没有笑声的年代里,还能给大家带来笑声。”

在马东的眼里,马季不是一般的父亲。

他从小就活在父亲“名人光环”的巨大阴影里,没有名字,所有人都叫他“小马季”。

马东很小的时候,父母因为没有时间照顾他,就将他寄养在别人家。

马季和小时候的马东

有一年马季到寄养人家看望3岁的儿子,那家的阿姨喊他:“小马东,你看谁来了?”

正在玩耍的马东,立马从桌子下面爬出来,给父亲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大声喊道:“叔叔好!”

马季的眼泪瞬间就流出来了,这也是马东生平唯一一次见到坚强的父亲掉下眼泪。

马东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上小学一年级,放学回家,父亲问他:“老师留了什么作业啊?”

从那往后,马季再也没有过问儿子学习上的事情,甚至偶尔会蹦出来一句:“你上小学几年级了?”

在马东的内心,自己的父亲有些冷漠,他从来不会顾及到家,也不会顾及到自己,他是那种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的艺术家,三句话不离本行。

马季的夫人心里也有很多委屈,但却非常支持他,她觉得一个男人就该有他的事业。

1984年,马季春晚相声《宇宙牌香烟》

没人管,对少年时期的马东来说是件好事,因为这样更自由。他从小痴迷《三国演义》与《红楼梦》,看书成为最大的爱好。

马季一直教导儿子马东,发挥其他方面的技能:“不要跟在你老子后面吃相声这碗饭,没有出息。”

马东从小生活在这个环境中,整日耳濡目染,经常偷偷地翻看父亲创作的本子,四岁半他就能背出整段快板书《奇袭白虎团》。

当时把马季吓了一跳,后来才知道儿子是从收音机上学的。

年少时的马东对相声也有一定的理解和看法。马季曾经创作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段子,叫《地名学》。

写完之后,他叫儿子听这段子。

当时马季的夫人也坐在一旁,马季就开始念。念完了,夫人直摇头;对于马东,马季拿他当孩子,不懂事,结果他冒出一句:“思想性不强。”

马东当时才十几岁,对于语言的艺术就已经拥有自己的看法。

在这种情况下,马季平时尽量不在儿子面前研究相声,姜昆、赵炎到家里来交流相声时,如果发现马东在偷听,马季便会立即把他撵出去。
由左到右:姜昆、赵炎、马季

“现在让他好好学习,至于说不说相声,等他长大了再说。”马季说。他希望儿子能培养出自己的爱好,而不要受父亲的影响太多。

在马东读中学时,班里有个同学想学曲艺,他作为陪同一起去了曲艺团。

当老师问他“你的父亲是谁”时,马东说我的父亲是马季,在场的老师们都站起来了,脸上露出了肃然起敬的神情。

然而马东长大后,对于自己的童年生活与大名鼎鼎的父亲,总是避而不谈,那些光环在他看来,没什么用处。

马三立与马季

对于家庭他提到的只有当年在学校,常会被堵住让他说一段相声的类似经历。

1986年,马东拿着父亲给的三万块钱跑到澳大利亚主修计算机专业。

那是八十年代,是一个个知识分子沉醉于诗歌的年代,然而18岁的马东还未来得及体会一下罗曼蒂克的浪漫,就开始了 社会 人的羁旅。

在澳洲,他为了生活做过各种杂工,搬桌子,洗盘子,甚至加工过袋鼠睾丸皮子......

吃尽苦头的马东,逢人便说:“澳洲不适合年轻人。”

他在澳洲十年,只和父亲马季见过三次面,对于马东而言,父亲给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离开故土的这些年,他远远看着自己的父亲,心里想:

“如果他是别人的父亲,那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马季与冯巩

1987年的春晚舞台,马季携冯巩、刘伟、赵炎等弟子共同演绎相声《五官争功》,因形式新颖、文学构思精妙轰动全国,给人以新的思考。

“这五官全长我脑袋上,这是有机整体呀!谁头功,谁二功?谁拿头份奖金?我分不清楚啦……”

马季相声《五官争功》

然而就在53岁的马季再次迎来相声事业高峰时,他突发大面积心脏血栓,住院3个月,期间报了三次病危。

回忆起父亲马季病重住院的那段时光,马东说:“他总是很快乐,心态也好。”

1996年,是马季最后一次登上春晚的舞台。

此后,桃李满天下的老先生,渐渐淡出观众的视野。虽然生活平静简单,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相声事业。

马季与赵炎

这一年,62岁的马季受邀请去澳洲演出。

马东从自己蜗居的郊区转移到了城市,请假全程陪伴在父亲左右。

他发现原来悉尼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所在角落那般单调落魄,他觉得自己这种“一号就知道三十号能做什么的日子”没什么可继续的了。

相比之下,父亲的生活才叫生活,那种深深的边缘感,使27岁的马东毅然决定回国,进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开始从事电视工作。

彼时美国的《奥普拉脱口秀》节目诞生,那种随意轻松的形式,让这个从小在相声语言世界中长大的孩子,感到耳目一新,他想要投身到这个领域中去。

他立马向父亲透露了这个想法,但当时马季没当真,心里想:年轻人嘛,想法总会变的。

只是他没想到马东坚持下来了,还做得有模有样。

马东学成回国后投身电视行业,最初主持的节目是《有话好说》。看了这个节目,马季感受到儿子付出了很多努力,有很大的进步,他内心骄傲无比。
《有话好说》节目组,左二为马东

2001年,马东进入中央电视台成为《挑战主持人》的制片人,他诙谐幽默的主持风格令大家耳目一新。

那句 “也许你委屈,也许你不服,但你被淘汰了”的口头禅,让观众印象深刻。

他更长的时间是在中央电视台主持《文化访谈录》,从2004年起,一干就是7年。

《文化访谈录》背负文化舆论宣传任务。受限于节目属性,节目收视平平,收视率基本排在中央3套最后三分之一的位置,有时甚至垫底。

尽管收视率差强人意,但身兼制片人与主持人的马东却很用心。他常常为了一个访谈,熬夜读10万字以上的资料。
与27岁就名扬四海的父亲马季相比,马东人到不惑之年,依旧未能成为“腕儿”,也没能过上“腕儿”的生活。

他活在父亲巨大的盛名之下,却没有占到一点点便宜。

这是马东自己的选择,他从未想要与父亲走同样的人生道路。父亲马季在相声舞台上谈笑风生,儿子马东在互联网时代大浪淘沙。

时代给了父子两人不同的岔路口,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看到儿子后来的成就,马季更加庆幸自己割断了儿子与相声的缘分,因为这是他自己选择且努力实现的事业。

马季步入晚年后,回顾自己从事相声的经历,感慨万千。

整整50年时间,姜昆、冯巩等大腕都是他的徒弟,酸甜苦辣都有,但是苦占一多半,其中的磨难与诱惑数不胜数。

马季曾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

“我很担忧相声界后继无人,一些搞相声的人,不务正业去玩影视;有的相声人,十几年还只会说一个段子;还有一些人名义上在团里挂着,实际上跟影视公司签了约,随时等着去拍电视剧。这样的情况能接好相声的班吗?”

因此,他当初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再走这条路。
马季与徒弟们

在去世的前一天晚上,马季仍在修改作品,因为对于相声创作他是深深热爱的。

2006年12月20日,72岁的马季因为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逝世。

在追悼会上,马东说:

“希望大家不要哭,不要流眼泪。我爸爸这一生当中最喜欢的,是观众听完他相声后的掌声。所以今天,应该算我爸爸人生最后一次谢幕。”

说罢,马东自己早已是泪流满面。
自己的父亲就这么猝不及防地走了,他觉得两人之间的父子情谊,不该这么早的结束。

谈到马季的离去,常宝华老先生长叹一声:“他把很多财富都带走了。”

父亲离世后,悲痛之余,马东觉得再难继续主持综艺,他离开了《挑战主持人》的舞台。之后的时间里,他一边整理父亲的书稿,一边做《文化访谈录》。

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马东踏上春晚舞台,第一次“子承父业”,说了《新五官争功》的相声段子。

马东表演相声《新五官争功》

尽管“第一次”得到了许多观众不错的反响,但马东斩钉截铁地表示,自己绝对不会因此而转行:

“这次表演《新五官争功》我挺享受的,但恐怕仅此一段了,也算是对父亲的纪念。虽然我从小一直在相声的氛围里长大,但父亲一直把我和相声隔得比较远,他不希望我干这一行。”

2012年,44岁的马东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离开央视,这个他工作了12年的地方。

他表示要将自己“清零”。后来的他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全新的领域,加盟爱奇艺成为首席内容官,全面负责内容采编和制作工作。

后来,他又离开爱奇艺,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米未传媒,并出任CEO。
就如同当初离开央视一样,很多人不解,但他离开得义无反顾。

这年,马东已经47岁。

与年轻人共事的日子里,眼看奔五的马东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了。他作为一个创业者,身段柔软,主动把自己捏成各种样子,放进各种不同形状的容器里。

他在规则之内,时而豁达,时而戏谑。

从《奇葩说》到《乐队的夏天》,马东尽情地在自己擅长的综艺领域创造着新的生命力。
《奇葩说》一炮而红,这个长着眼袋的中年男人在霎时间里走红网络。节目中贯穿着人们对于当下时代所存在问题的思考,关乎大众之间的共情心。

任何一件事,《奇葩说》都能有理有据地聊俩小时,最终还没有结论。

这对马东来说,足矣。他经常在节目里说:“这不过是一个话头,引起你的思考就足够了”。

演员可以过很多不一样的人生,而辩论选手则是在思想上的演员。

很多时候他们讨论的东西,可能不是那么具有前瞻性,但是这并不妨碍奇葩说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马东在知天命的年纪,却可以乐此不疲地给自己更换新鲜的血液。

对他来说,新鲜的边界会让他有一些幸福感,多巴胺会旺盛一些,这便是他想要的生活。

2019年夏天,马东的目光投到了摇滚领域,推出了原创音乐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

在目前这样的环境中去谈摇滚乐需要勇气;去帮摇滚乐队争取更好的生活和收入,更需要勇气。

这种勇气是双向挤压出来的,马东深以为然。

节目请来了面孔、新裤子、海龟先生等31支不同音乐风格的乐队。身为“音痴”的马东,深挖乐队背后的故事, 让原本只能在地下的老摇滚乐队,走到了地上。
海龟先生乐队

在中国,乐队类的节目尝试过太多次,可惜结果要么无疾而终,要么最终变成一场闹剧,然而马东却成功地将摇滚乐带入了更多人的视线。

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心底始终未曾遗失的人文情怀。

然而在记者问出“乐队文化”这几个字时,他立马拒绝:

“我们别轻易说文化这个词,至少在我的文化观里,它不是一个愿望,也不是一个过程,它是最后沉淀下来的一个结果。现在被称为文化的东西,当年都是 娱乐 产品。 娱乐 是人的本能,是人的心理接受成本最低的事情。”

从某种角度看,他似乎在矮化自己所做的事情。他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谈那些形而上的词语,年轻时候不谈,现在更不必谈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从电视到互联网,马东从事的工作一直没离开过内容创作,也正是过去的日积月累,才让他拥有对好内容的敏感度。如果说在央视做文化访谈节目的马东是心存人文情怀,想要捍卫真相的主持人。那么在《奇葩说》中幽默无厘头,敲着木鱼的马东,显然已经学会把自己深藏,用戏谑将自己裹起来,坦然拥抱世界的种种色彩。

2016年5月,鲜少参与辩题的马东在《奇葩说》中,谈到了自己的父亲马季。

此时,距离马季先生离开已经过去10年了。

他说当年父亲过世之后,自己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总觉得父亲没有离开。

直到三年后的一次梦中,他梦到父亲对自己说:

“我今天才算真正地走了,很高兴和你做一世父子,我们有缘再见”。

马东认为那天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父亲真正地走了,这个梦其实是一种放下。

马季先生在世时,曾经想让儿子马东帮他总结自己的艺术经验,写一本回忆录。

“因为他最了解我,我跟他深谈过这些,他的一些想法,让我很是感动。他是局外人看得很清楚,能看到我看不到的东西。我觉得他的分析有一种时代感。”

然而当马季提出写回忆录这件事时,马东却拒绝了:“我完不成。我和您是父子关系,中间必有一种亲情,使我们看问题具有局限性。”

马季思虑了一番,觉得儿子是对的。

马季与马东这对父子的背后,是几代中国人对语言和 娱乐 的理解。

他们竭尽所能,创造属于当世的语言。

生于30年代的马季经历各种 历史 变革,说了一辈子的相声,他曾经在没有笑声的年代,给大家带来笑声。

马东作为马季之子,没有走父亲的老路。他寻到了可以表达自己的语言方式,轻松参与到时代的洪流之中,笑声中没有任何隐藏。

这对父子骨子里都是悲观的,也相信自己所在的年代不是最好的,但他们从不愤世嫉俗,也不否定时代的气息。

因为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这是世界的常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anshiedu.com/artdetail-5721.html
 推荐视频

风之刀粤语

郭富城 梁小冰 林文龙 袁洁莹 蔡少芬 梁家仁 刘江 姚正箐

森林大帝[电影解说]

太田淑子 松尾佳子 小池朝雄 新道乃里子 明石一 田村锦人 胜田久 加藤精三 川久保洁 熊仓一雄 关根信昭 山本嘉子 千叶顺二

皇室丑闻夜

吉莲·安德森 凯莉·霍威 比莉·派佩 卢夫斯·塞维尔 萝玛拉·嘉瑞 伊芙·海因德 理查德·古尔丁 加文·斯派克 蒂姆·本廷克 罗非洛·迪格托勒 迪韦恩·托马斯 保罗·帕波维尔 Nigel Finnissy 泰·赫尔利 Theresa Godly Jordan Kouamé Daniel Charles Doherty Nicholas A. Newman Mielé Houska-Mitchell Poppy Beck

眼下的一刻

罗素·克劳 Christianne Hirt Wanda Cannon Scott Kraft

复仇岛[电影解说]

布鲁斯·坎 朴熙顺 尹珍序 金仁权 朴哲民

以牙还牙[电影解说]

韩石圭 车胜元 吴光禄 宋永彰 金知硕

节奏组[电影解说]

布蕾克·莱弗利 裘德·洛 斯特林·K·布朗 丹尼尔·梅斯 马克斯·凯塞拉 杰夫·贝尔 拉扎·杰夫里 理查德·布雷克 杰德·阿努克 杰克·麦克维 伊万娜·贝斯克 大卫·达根 纳赛尔·米马齐亚 阿米拉·加扎拉 托菲克·巴霍姆 努拉·凯利 尤娜·卡里尔

凶间疑影[电影解说]

Teerapong Liaorakwong Sinjai Plengpanich Pongpit Preechaborisutkhun Kanya Rattapetch Chatsoroth Thanuthipayakul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