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法国电影的印象是什么?
热情,浪漫,自由,疯狂。
《巴黎野玫瑰》这个译名以影片中的女主角为原型,一语道出了她性格中的精髓:她是一朵绽放的野玫瑰,即便浑身是刺也不能阻止男人对她的迷恋。但我更喜欢它海报上的原名:37度2。
“我遇到很多人。有人让我发烧,我以为那是爱情,结果烧坏了所有。有人让我发冷,从此消失在生命里。有人让我觉得温暖,但仅仅是温暖而已。只有你,让我的体温上升0.2℃。”
这是个比体温略高一点的温度,就像是陷入爱情的人们该有的疯狂。
有人说,浪漫到极致便是疯狂,《巴黎野玫瑰》中的“野”便是来源于此。带刺、奔放且自由,她没有那么的娇嫩欲滴,反倒更显狂放不羁。
我总是很向往文艺片中的自由生活,却也清楚地知道,生活不是艺术,我只是个普通人,永远也无法像影片中展示的那样,文艺地去生活。
我很欣赏法国人的浪漫,却也清楚地知道,我不是法国人,我只是个被自己的条条框框束缚住的,甚至还是一个相对传统一点的中国人,我永远也无法自由不羁地,浪漫地去生活。
但是我仍然希望,我和你都能拥有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时候,一起荒废时光好像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喜欢在假日的清晨,泡一杯新鲜的柠檬水,从窗子里看太阳慢慢升起;也喜欢在落日的余晖中,看着太阳慢慢收敛最后一丝光芒,感受着世界从光明变得黑暗的过程。
什么都不要说,什么都不要做,就这样静静的在窗前发一天呆,似乎也没什么不好。
好吧,也许只有电影敢这样演,生活中,实际上,我还是个没有脱离低级趣味的俗人。有时候的我,也是物欲横流。我也喜欢打游戏,喜欢它带给我的短暂的快感。
如果能一直麻木地生活下去,我也许能够变成一只快乐的猪,每天都让自己过得开心。
而实际上,我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一边向往着诗和远方,一边又被自己框住,过着重复又麻木的日子。
于是,我既没能做一只快乐的猪,也没能成为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
我喜欢幻想,也喜欢做梦,我喜欢那种亦真亦幻的感觉,短暂地脱离实际,让我感觉心灵被救赎。
沉浸在这部影片中,虽然只有两三个小时,却让我感觉像是度过了一个悠长假期。被生活折磨的苦不堪言,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棱角,但在这一刻,我体会到了短暂的自由。它提醒着我,不能一直麻木地生活下去。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做一只快乐的猪还是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
我觉得大多数人,应该都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吧。我们不能像个动物一样活着,也不能像个哲人那样思考。也许穷极一生,我们也无法摆脱自己身上的动物性,也没必要去那样做,我只是希望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思考,不要忘记作为一个人,除了物质生活,还有一个精神世界。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条条框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确是要遵循一些规则,也会受到一些束缚,毕竟无规矩不成方圆。
但是,一个人的行为可以被框住,他的灵魂却无法被束缚。请不要把自己的思想也放到框里,希望我和你,都能有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庄子: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在《人间世》中这样说道:“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山中的林木因为不是良木,反而能够保全,长成参天大树。可见无用之用,有时反而能成大用。庄子惯用寓言、比喻讲述道理,表面上说的是林木之事,实则讲的是人生哲理,更是在讲述自己的一生。
庄子一生困顿,生活在底层,不应楚威王之聘,一生只做过漆园吏,甚至沦落到贫民窟里以编草鞋为生,还因断粮去与人借米。一生落魄,潦倒至此。
用世俗的眼光看庄子,无功无禄,他自是无用的。但若以一颗道家的心看庄子,他却是一位真正有用的智者。他所提出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不仅让他自身逍遥于世外,获得了精神的自由,更是给今天身处于浮躁社会中的我们以无限的精神启迪。
从小到大不乏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比如看“闲书”没有用,因为考试不考,画画没有用,因为“不能当饭吃”,读文科没有用,“将来不好找工作”等等......
01 读书不如整容,高考不如网红
前几天我突发奇想想去学学弹吉他,于是便走进了附近一家乐器培训中心咨询,一个父亲和一个工作人员的对话清晰的传入我的耳中。
父亲带着女儿报兴趣班,工作人员问父亲想报什么班,父亲说,我也不懂什么好,但钢琴肯定不好,太普遍了,而且太笨重了,最好是那种小型乐器,可以随时随地表演给别人看的,这样孩子才能随时随地展现自己的才华,才有机会成为学校的明星,被人发现。
工作人员附和道,是的是的,小孩子就该从小培养她的自我表现力,以后当明星的几率也更大一些,不过孩子自己有没有特别喜欢的呢?或者可以学吉他也可以?最近有很多家长跟你一样都是想让孩子学一门可以展现自我的才艺。
父亲想了想说,吉他随身带是可以的,不过还是有点大了,怕孩子拿不动,不知道小提琴可不可以,孩子还小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都跟她妈妈商量过了,横竖我们家也没有这科学家的基因,学习也没啥用,不如从小培养她当明星,将来也有个好的发展。
工作人员再次附和道,可以的可以的,您真的是太会为孩子打算啦,要是父母都像您这么明智孩子就太幸福了,选小提琴可以的,女孩子拉小提琴是最优雅大方的,而且随时都可以展示,那就选这个班吧......
父亲便带着女儿交费去了,小女孩刚开始还是茫然的,后来许是听到以后可以做明星眼睛才开始有了星星,漂亮的马尾也随着雀跃的身体开心的飞舞起来。
送走父女俩开心的背影,我却觉得有些落寞,总觉得有些什么东西如鲠在喉,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觉得学习没有什么用,学习再好也不如去当明星呢?
联想起前段时间的热搜,“杨超越落户上海,让我觉得努力就像笑话!”、“丁真杨超越学历不高,一个进国企一个特殊人才”、“读书不如整容,高考不如网红”,读书真的无用吗?
02 网红大时代,我们是否应该提倡过早把孩子培养成网红呢?
前有网友爆光,因为上了《爸爸去哪儿》而爆火的阿拉蕾被当父母当成了赚钱机器,不顾孩子小小的身体是否能承受而天天带着孩子奔走于各种通告之间。
后有童模镇妞妞因为觉得累不想配合妈妈拍照,直接被妈妈飞起一脚踹在小朋友的屁股上,吓得妞妞小小的手赶紧重新拎起放下的花篮,做起可爱的表情继续营业,看得让人心酸不已。
也许不是每个妈妈都像妞妞妈这样,不顾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出镜,但相信收到孩子拒绝配合拍照或拍视频的信号,还以各种方式诱惑孩子配合的父母却不在少数吧。
在短视频时代,儿童的天真可爱似乎较之大人的搔首弄姿更容易出圈,更容易获得大的流量关注,于是我们经常可以刷到很多以儿童为主的流量视频或直播间。于是,越来越多的父母带着天真的可爱的萌娃出现在镜头前面,在这样的网红大时代,我们是否应该提倡把孩子过早培养成网红呢?
03 袁隆平逝世:我多希望他播下的是知识的种子,而不仅仅是粮食!
回到家以后我跟先生聊起这个话题,先生并未作任何的评价,只是打开了一档《大国重器》的栏目陪我一起看,这个纪录片实在震撼人心,让每一位观众感受“天工开物”的装备奇迹,颠覆人们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低端、廉价,劣质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学习到创新,从追赶到超越的艰难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
而这些都是知识赋予这个时代的,只有每一代人怀揣高远的志向和梦想,努力学习,继续不断地打破国外垄断,实现高端智能信息化的产业转型,着眼高远,敢于突破,勇于挑战,中国才能实现装备制造强国梦,改变中国人的生活,在世界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在上世纪60-70年代,袁隆平播下了改变的种子,让中国不再面临饥饿的威胁。这些种子,也被看作中国国力的象征,走向现代,撒向世界。
袁隆平的生长时期,正值共和国成立前的动荡岁月。因父亲工作关系,一家人常需辗转祖国各地,遂以落脚城市为五个儿子命名。因生在北平,他被取名“隆平”。母亲颠沛中辞去工作,在家专心带孩子。她毕业于教会学校,英语优异,从小就给袁隆平讲中外名著,教他英语。在袁隆平的自述里,这是他英语水平领先同龄人的重要原因。
1939年5月,一家人刚辗转到“陪都”重庆,就经历了惨烈的“五三、五四大轰炸”。日军的两天空袭造成数千人死伤,近20万人流离失所。袁隆平目睹遍地同胞的尸身,多年后“一想起心里就发紧”,也自此明白国家间“弱肉强食”的道理。
即使这样,父母也从未放松教育。每到一座城市第一件事就是给儿女找学校。即便是袁隆平热爱小提琴,游泳,健身,但为了解决国人吃不饱的问题,依旧全身心的投入到研究杂交水稻中。
“他是农科院最出名的神经病嘛!”一位70年代下乡到袁隆平所在地的知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那时的袁隆平默默无闻,并不被人理解。“大家都说他,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你不去搞,专门搞这个稀奇古怪的东西。”
曾担任美国总统顾问的美国农业学家唐·帕尔伯格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评论:“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得人口增长率下降,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
这些年,袁隆平一直强调,自己有两个梦。
一是“禾下乘凉梦”:“我曾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籽粒像花生米一样大。我和助理们一块在稻田散步,在稻穗下乘凉。”
另一个是“覆盖全球梦”,让超级稻走出国门、造福更多的人,一如他在安江农校题词的心愿:“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致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我多希望袁隆平爷爷播下的是知识的种子,而不仅仅是粮食。
从小在孩子的心中种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成就孩子大的未来和梦想!!!
自由而无用的含义
看到这句话我首先想到就是老子说的:“无为而治。”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神的存在。老子期待的是一种大同社会。百姓都自觉的遵守规章制度,不需要刻意的去束缚,人们的思想素质都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所谓的“无欲”。老子说的无为不是不作为,正如复旦大学说的“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其中的无用并非是一无所用。
卢梭说过“人是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每个人生来都是自由的,复旦大学提倡教育要回归到人本身,要有自我,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追求自由并不一定是要违背规则,打破束缚,你只有遵守了规则,学会在规则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法则,看似你是被禁锢了,其实你是自由的。身体可以被束缚,但是思想灵魂永远都没有办法被捆绑。“无用”不争,不求,教育学生不要一味的为了追求物质上的东西。这也是一种自我价值观的判定,何为有用,又何为无用,你自己才是判定的主体,这也是一种自我的判断。
简单一点理解就是只要你认为你做的这件事情可以在其中获得快乐,哪怕在别人看来是在做无用功,你去做就好,你不要理会世俗的眼光。许多的无用积累之后就成了大有所用,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量变引起质变。”量积累到一定的时候,抓住机会就促成了质变。每个人都在追求自由,而如果心灵被束缚了,那么再多的努力都是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