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现代的称呼中,“名”和“字”已经合成了一个词:“名字”,就代表一个人除了跟随父母的“姓”之外的称呼,是一个族群内部进行区分的符号。
因为文化的发展,白话文的普及,让名字有了精致区分的作用,一般我们有了一个人的名字,就完全可以在人海中搜索出对应的人。随着人口的增加,名字如今为了避免重复,也开始了三字、四字的变化。
但是在古代,取名都是单字比较多,因为人不多,重复得也不多。
那为什么古人还要另外取一个“字”呢?因为这个“字”全称是“表字”。“表”相对于“里”,就是外部的意思。所以“表字”就是给外人用的称呼。
为什么古人需要一个专门给外人用的称呼?这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习俗。
在殷商时代,中华大地没有统一的宗教、属于一个迷信的蒙昧时代。这个时代是类似于印度的多神共存状态,父母的地位也非常特殊,因为多神,也就没有一个强大的神能凌驾于至亲之上。所以父母与神明都是不可违抗的。
而在类似于部落文明中,为孩子取名字大都与有文化,与神有通感的巫医有关,即使是父母取的,也都带了一丝不可亵渎的神性。一旦有了神性,就不能乱叫了,更不能让别人在口里念叨称呼。
那别人要叫你怎么办?那就再取一个代号好了。这就是“字”,因为是给外人用的,所以叫“表字”。名呢,就成为了“里字”(这里是我杜撰的),一般只有父母或者长辈作为爱称时才使用。
如何取“字”?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了下来,表字用来尊称,名字用来昵称,尤其在上流社会文人里面十分流行。像孔子,姓孔名丘。其实孔子也不姓孔,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子姓孔氏”,但是后来已经渐渐用“氏”来代替“姓”了,后世人就普遍这么称呼:姓孔名丘,字仲尼。
表字是成年之后才有的,所以未成年又称为“未字”,女子称为“待字闺中”。男的二十,弱冠之年,“冠而字之”;女的十五,“笄而字之”。“冠”和“笄”是成年礼。
因为用来称呼,所以在取字的时候都赋予了更加美好的意思,但是大都与“名”有关。
诸葛亮字孔明,“孔明”是大亮;刘备,备了什么?具备了“玄德”(见老子:大德);曹操,什么操?德操,字“孟德”;孙权,不但要权,还要相当的谋略,“仲谋”。
也有完全相同的:李白,字太白,还是白。杜甫,字子美,都是美男子;也有完全相反的:韩愈,字退之,名字要超越嘛,表字就退退。
咱们中国人的名原来是不能乱叫的,这个叫做“名讳”。称呼别人表字,就表示尊重。而上级长辈对下级后生就不必称字,直呼其名即可。这已经是约定俗成,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听外国小孩直呼父母名字感觉不尊重,有点怪怪的心理原因。
不过新时代,很多事情都在发生变化。很多家庭也相互直称名字,这也没什么,约定俗成而已,大家慢慢习惯就好了。